数学:重差术–三角测量
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建筑物或山的高度,比如说,台北 101 大楼高 509 公尺、玉山高 3,952 公尺。但是,你是否想过这些高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?
除了这些高度外,还有比如山谷的深度等,也都是古人有兴趣的问题。现代人最常应用在测量上的数学,是所有高中生都会的「三角函数」。研究三角函数的学问称为「三角学」(trigonometry),从英文字源来看,这个字的意义是「三角(trigon)测量(metry)」,就是用三角形作测量的学问。中国台湾某些补教界名师或少数高中教师,很努力地教高中生三角函数「和差化积」、「积化和差」等公式的技巧,来证明各种漂亮的恆等式,却不重视三角测量的应用,实在是本末倒置。
玉山有多高
古人对大地测量也有兴趣,但是,像山的高度、谷的深度,是无法用一把够长的尺直接看刻度量得的。事实上,就算真的有那么一把超级长的尺,人们还是无法直接测量山高。
那么,要如何量山的高度呢?在测量时,常用到国中学的毕氏定理—直角三角形两股上的正方形面积和等于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。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 a、b、c,其中 c 是斜边,三边就会有 a2 + b2 = c2 的关係。如果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其中两边,就可以很容易地求出第三边。可惜的是,如果把山的高度看成直角三角形的一股,仍然有另一个未知数,因为我们不能从平地水平地向峰顶下方挖一条地道。因此,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,至少有两个未知数。
在国中数学课程中,我们知道,要求出两个未知数必须列出两个方程式。古人也知道,虽然无法直接求出山高,但可以利用两次测量求山高,这就是「重差术」。
重差术的应用
西元 3 世纪,三国时代魏国的刘徽,写了一本《海岛算经》,第一题「望海岛」就是测量海岛的高度。测量海岛的困难与测量山高一样,因为你只能在远处测量,不能拿一把尺越过海拉到海岛上。刘徽所使用的「重差术」,就画在古书里。原文为
除非注明,其他来源均为石飞博客整理发布,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